“才识荆州便故交”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柳亚子传 PDF “才识荆州便故交”

“才识荆州便故交”

2024-07-12 09:5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廖仲恺,名恩煦,1877 年4 月23 日(清光绪三年三月初十)出生在美国旧金山。1893 年,廖仲恺随母亲从美国回国,先入私塾就读,后去香港皇仁书院读书。1905 年9 月1 日,廖仲恺经何香凝、黎仲实介绍,由孙中山主盟参加同盟会,先任同盟会总部会计长,后任外务部副部长。

廖仲恺生长在美国,正是华人遭受严重种族歧视、美国严重排华政策的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。他的生活经验和所受的教育,使得他对于祖国贫弱危急的命运有着深刻的体会,对于如何寻求根本性改革道路,有着痛切和急迫的思考。中学毕业后,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,“一时成为时尚”之时,廖仲恺抱着“国家危险至此,我们岂能坐视?日本留学界朝气蓬勃,志士云集,我也想东渡求学”的动机,希望加入这个行列。何香凝结婚后,深受丈夫的教育与启蒙,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日炽,拿出私蓄、变卖嫁妆,支持丈夫东渡留学。志同道合、携手并进的年轻夫妇,1903年在日本遇到了孙中山、聆听他的革命道理,他们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爱国情怀得到了强烈的共鸣,以至“一次见面,即为折服”,廖仲恺、何香凝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,1905年成为最早的“同盟会”会员,走上了追随孙中山推翻清廷、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道路。

深深地植根于柳亚子心中的,也是同样的家国情怀和救国迫切的用心。柳亚子与诸友在1909年成立“南社”这个革命文学团体,就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,“欲凭文字播春雷”,要与同盟会相呼应,成犄角之势,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。结果,一时间京、沪、苏、浙、湘、粤甚至南洋的不少报纸,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,其传播影响的范围甚广。沈荣法在《柳亚子传》序言中评价说:“从辛亥革命前到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中,亚子先生以文学为武器,奋勇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运动,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,他始终顺应时代潮流,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,成为人所敬仰的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。”

廖仲恺与何香凝为探求救国真理,分别于1903年1月、4月赴日本留学。图为1905 年他们在日本与友人的合影。(左二为廖仲恺,右二为何香凝)

柳亚子与廖仲恺、何香凝的结识,与南社有关,他们都是“新南社”的成员。“与南社相始终”的“南社盟主”柳亚子,1923年10月14日,发起组织新南社,提倡民众文学,宣传新文化、鼓吹三民主义的新思潮。“社章”规定每年举行两次雅集,上半年是5月5日“双五”节,纪念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、开展“第二次护法运动”;下半年是10月10日“双十节”,纪念武昌起义。【1】新南社的成员大多是国民党员,就像1909年成立南社时许多成员都是同盟会员一样,“南社始终抱革命宗旨者也,服从孙大总统先生,兼信仰其三民主义。社中人物,以国民党为中坚。”但是,南社社友有一千一百人以上,实际上,“南社的内容,实在是很复杂的。”【2】

廖仲恺、何香凝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。1918年,第一次“护法运动”失败后,他们追随孙中山返回上海,廖仲恺受命与朱执信等创办报纸、杂刊宣传孙文学说,研究 “建设”问题、传播孙中山建设理论。1921年,孙中山返粤建立广东革命政权、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,他们又一起回到广东,廖仲恺主理护法军政府的财政、担任广东省省长,支持孙中山的西征、北伐,为孙中山所倚重,有孙中山“钱荷包”之誉,早为人们所熟知,而且他的文学造诣很深,也擅长诗词。

廖仲恺书法,何香凝美术馆藏

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,孙中山随着与苏俄代表、中共党人李大钊等的接触,具体思考为国民党补充新鲜革命力量的问题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任务的方向,廖仲恺几乎第一时间就参与了与苏俄代表马林、后来的越飞的接触与谈判,还以孙中山代表的身份赴日与越飞商谈支持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。1923年,孙中山正式开始筹备改组国民党,谋划重振革命力量、巩固革命政权,国民党正焕发着新的革命精神。11月底,廖仲恺奉孙中山命自广东到上海,负责筹组国民党上海临时执行部,并与北方各支部协商国民党改组问题,以完成举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使命,在国民党员中有很高的威望,也是革命党中声名远播的重要人物。

对于像廖仲恺这样的人,柳亚子邀请其加入以“行将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为依归”的新南社,是很自然的事情。彼时因夫人郑佩宜在上海养病,柳亚子便陪夫人留在上海度岁,与友人创“岁寒社”,岁末年初共举办过七次雅集。【3】在上海期间,廖仲恺虽然忙于革命活动和党务工作,没有专门时间参加文学社的活动。但有了这样的契机,夫妇俩受邀参加柳亚子等人的雅集,正式结识,成为新南社的社员,应该是偶然中必然的事了。

按照柳亚子的说法,他与廖仲恺、何香凝夫妇正式相识是在1923年12月下旬的“岁寒社”文酒之会上。柳亚子在《自撰年谱》中说到,民国十二年,“与陈巢南创岁寒社,为文酒之会。廖仲恺、张溥泉、于右任……暨何香凝……诸女士皆与焉。”但他在《江楼第二图记》又说到:民十三年(即1924年)元旦,岁寒社集上识惠阳廖先生仲恺、南海何夫人香凝。柳亚子在1924年写七律诗《送廖仲恺归粤,兼呈何香凝夫人》,表达了他对新结识这对夫妇的倾慕之情:“星云山斗望中遥,才识荆州便故交。早向天南称柱石,恰从海上送征轺。疮痍吴地来苏后,图象云台列宿高。一幅流民新粉本,闺中湘管待重描。”

柳亚子自己为何有两种不同说法?应该是在上海期间,廖仲恺、何香凝参加“岁寒社”的雅集不止一次,应在情理之中。后也有记廖仲恺在1924年春初“因党事赴沪”,为柳亚子的“江楼秋思图”题《临江仙》一阕之事。廖仲恺这样与诗人“对谈”:“万里长江排闼入,画帘高卷秋阴,西风芦脍耐人寻。天涯呖遍,依旧故园心。笛声频唱江南好,却怜景物萧森,烽烟寂处漫登临。吴山楚水,霸气易消沈。”

此后再没有发现廖仲恺与柳亚子其他直接来往的记载。加上新南社也在1924年10月10日组织第三次雅集后,停止了活动,仅存在一年。

柳亚子,1887年生于江苏苏州,南社创办人,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,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、上海通志馆馆长。图为辛亥革命时期的柳亚子。

但是,柳亚子举廖仲恺为“新南社的代表人物”,是属于“散文的”,以此说明南社“已走出浪漫主义的范围”,“新南社”活动时间虽短常被人忽略,却对南社有继承又超越的意义,“总是后来居士上的”。事过十多年后,他在答友人书中这样解释说:“先生说南社的缺点是诗的而不是散文的,南社的文学运动,自始至终,不曾走出浪漫主义一步,这话对极了。在此地,我们不能不想起世人所忽略的新南社来……其实,南社是诗的,新南社是散文的了。讲到文学运动,新南社好像已经是走出浪漫主义的范围了吧。南社的代表人物,可以说是汪精卫;而新南社的代表人物,我们可以举出廖仲恺来。汪是诗的,廖则是散文的。所以我说,无论如何,新南社对于南社,总是后来居上的。”而且他再强调“向来的持论”,对廖仲恺评价极高:“倘若廖先生不死,也许近十年来中国政治的局面,不会是现在的局面吧!那时候,或者南社派的政治,可以变成新南社派的政治,也未可知。可惜廖先生的寿命太短促了,也和新南社一样,这是我向来的持论,先生也许会赞同吧!”【4】

因为,新南社的成立,是“断不愿为时代落伍者”的旧南社部分朋友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朋友,联合组织起来的:“新南社的精神,是鼓吹三民主义,提倡民众文学,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”,【5】 是以行将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为依归。而廖仲恺是促成国民党改组、帮助孙中山发展新三民主义、制定和执行三大政策的最得力助手和“第一功臣”,所以已超脱了“浪漫主义”诗的范围,而“属于散文”了!这也是柳亚子在政治上的追求。他在新南社社务结束后赋七绝《空言》,自喻其为“代表作”,其中有句云:“能持正义融科学,独拜弥天马克思”!【6】

1925年8月,廖仲恺被刺牺牲。在祭廖仲恺文中,柳亚子尽述他“容纳革新分子,淘汰落伍党员,树拥护农工阶级之旗帜,撞反抗国际资本之鼓钟”等种种历史功绩。在《挽廖仲恺》中云:“难忘畴昔周旋,南渡离筵频入梦;所赖英灵呵护,东征义旅早收功。”后来,柳亚子多次撰诗文悼念廖仲恺、感怀他的功绩和品格。1935年,柳亚子为广州建立的廖仲恺纪念碑撰写碑文,盛赞他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“襄助最力”,“孙先生既殁,先生遂以一身系革命前途之安危”。

所以,当1936年柳亚子总结南社前后十几年的史功时,由衷地说:新南社的代表人物,“我们却可以举出廖仲恺先生来”,就不足为奇了!

【1】柳亚子:《关于新南社与其他》,载柳无岂编《柳亚子文集.南社纪略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159-160页。

【2】柳亚子:《我对于南社的估价》,载柳无岂编《柳亚子文集.南社纪略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157页。

【3】张明观:《柳亚子传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,第262页。

【4】柳亚子致曹聚仁函,引自《柳亚子文集.南社纪略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251-252页。

【5】柳亚子:《我和南社的关系》,引自《柳亚子文集.南社纪略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100页。

【6】张明观:《柳亚子传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,第268页。

何香凝赠郭瑞人《枫树菊花图》,私人藏,现正展出于“眼中朋旧谁人杰——何香凝与南社社友书画手札展”

此文在2017年6月8日《团结报》文史周刊以题为"唯我与君同性情"发表,现经作者修订、授权本公众号发布。

(编辑:房桦)

相关链接:

展览导赏| 眼中朋旧谁人杰(一)

展览导赏 | 眼中朋旧谁人杰(二)

何香凝与南社:“眼中朋旧谁人杰——何香凝与南社社友书画手札展”读解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